中学生带手机的利与弊实况调查
时间:2013-10-05 15:56来源:法务传媒 作者:李启勇 点击:次
手机的魅力是巨大的,它给人们带来了方便,提高了工作效率;但是手机也有可怕之处,如有不慎便会让人误入歧途。所以中学生不应该带手机,以此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,避免恶性事件再次发生。
中学生带手机的利与弊实况调查
— 手机引发校园血案后的反思
据媒体报道9月14日上午,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发生一起命案,该校高三学生雷某因不满班主任孙某的严格管理,产生积怨,在办公室将其杀死,随后潜逃,现已投案自首。据了解,是因为学生雷某上课玩手机受到老师的批评引起的,此案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。
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。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作为通讯工具手机的普及,手机已逐渐成为中学生的新宠,从学校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带手机已经越来越多,学生带手机已经是普遍现象。
一、中学生带手机的利与弊:
通过调查,手机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有以下几方面:(1)、助长学生攀比成风。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,档次也越来越高,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。(2)、不良信息,玷污心灵。许多垃圾或不良信息会影响到学生,比如不健康的信息或者中奖信息等等,况且学生的警惕心理也不是很高,容易受骗。(3)、过度的利用短信聊天会影响休息,贻误学业。多数家长反映,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,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。(4)上课用手机听音乐,不听老师讲课,注意力分散。(5) 由于痴迷于游戏和网络小说,以致学习没动力,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情绪,有的甚至辍学。
当然手机对于中学生也有它的有利之处: (1)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,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,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,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等。(2)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,老师或警察求助。(3)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,疑难问题也可及时找老师请教,在学校遇到困难也可跟老师反映。
二、手机对青少年不良影响的事例:
【事例一】东北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小冯因为没实习而没有实习单位的鉴定,急得直上火,因为学校规定,实习有3个学分,学分不够是不能毕业和领到学位的。就在这个时候,小冯却意外的收到了一条自称是东南亚某某有限公司的短信,说该公司承揽一切证件、文凭的办理,并留下了联系电话。小冯照着这个电话号码打过去说明情况,对方是一个说南方口音的人,他说没问题,但需要先付200块钱。小冯照着那个男子的话去了一家银行汇款,巧的是碰见了一个中年妇女,她也是来寄钱办理证件的,两个人还探讨了一下真假虚实的问题,可最后两个人还是犹犹豫豫的把钱寄出去了。钱寄了出去,就石沉大海了,打电话总也打不通,小冯后悔不迭。他说,自己那时真是撞了邪了,以后再也不信那种短信了,遇到就删。
【事例二】在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接触到一个案例,看似很普通,就是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,为什么一向成绩优秀的孩子最近成绩一落千丈,整个人看起来总是打不起精神。咨询师说,在他跟男孩做了几次交流后,男孩才慢慢说出隐情,几次交流之后他才慢慢谈及这样的问题,后来发现,当他第一次接触到手机上的黄色短片视频的时候,当时的他其实还能克制住,但慢慢慢慢随着这种普及率,因为同学当中都在传这样的事情,所以他当时也觉得很新鲜,也觉得很刺激,然后会经常看。回到家里面,把门一关,家长以为他是在复习,可是实际上他是在看一些这样的图片啊小说啊,还有诸如这样的视频,有时候晚上睡不着觉,躺在床上就是,一看就一两点钟,所以特别容易疲倦、困倦,甚至无法自拔。
三、综合调查信息
经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发现,有74%的中学生有手机,在有手机的学生中,使用过手机上网的占82%,在使用过手机上网的学生中,知道手机网站上有淫秽色情信息的占83%。为此,我国加大了手机互联网的“扫黄打非”力度,以此净化校园网络文化。我国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和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中既规定了青少年享有的权利,同时还明确了青少年应该履行的义务,所以我国必须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,不要因为小事,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,作出违纪违法的事情。
手机的魅力是巨大的,它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方便,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,有利于远方亲友的联系;但是手机也有可怕之处,如有不慎也许会让人误入歧途。所以中学生不应该带手机,以此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,避免老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不必要的冲突,避免校园血案的再次发生。
撰稿人: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普及法律学校 李启勇
手机:15229164198 QQ:810866398
* 法务传媒 *
|
(责任编辑:本栏编审3) |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